文/庄雅婷
在所有的明星代言中,曾经最让我震撼的是一张保暖内衣的海报:齐秦和关之琳身穿大红色三保暖内衣同框,怎样也想不出这两个人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
后来一想完全合乎情理:老板必定当年喜欢听齐秦的歌,也会喜欢港产电影里关之琳的颜,多年以后事业发达,想请来当年偶像圆一个追星梦也不是不行。
为心爱的偶像花钱这件事,从古至今都是一样的。在刚刚有粉丝团的年代,粉丝们就已经集资为韩国偶像买钢琴了,到后来粉圈慢慢有了成熟机制,买车身广告、户外展示位、小行星命名权什么的都不在话下,中年粉丝却还在“还债”。
我有朋友会一场场满世界追看罗大佑演唱会,还有人会不停的买周星驰的电影票,用他们的话说:这是把这些年欠的唱片门票钱都给补上了。
可见当年再爱谁,想为谁花钱也没那么容易。
我们这帮中年人,是和中国改革开放一起成长起来的,也几乎见识了整个娱乐行业的变迁。在没有粉圈的那些年里,人们是怎么追星的呢?
在海量快乐的世界里没有唯粉
从《如何鉴别黄色歌曲》的岁月走来,到邓丽君的《甜蜜蜜》到底是不是靡靡之音,中年人经历了流行文化的巨大冲刷。在80年代,崔健就已经开始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张蔷的迪斯科专辑已经卖到了天文数字,费翔也点燃了一把火,央视放过一档《潮——来自台湾的歌声》让人一下认识了一大批台湾歌手……
几乎每天你都能听见新人新歌,每出来一个人,每打开一张专辑,都觉得可真棒啊!目不暇接的流行风潮席卷了每个人,从齐秦到王杰到张国荣谭咏麟,每个都爱,每张都好听,那是一个没有唯粉的年代,大家如饥似渴的爱着许多人。而那个年代的年轻人在交换和转录录音磁带,都想让快乐来得更多些。
而八九十年代也是世界流行文化的爆发期。第一次知道迈克尔杰克逊和麦当娜,第一次听平克佛洛依德和涅槃。大城市的孩子靠一本叫《音乐天堂》的杂志了解海外流行,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本事去挖掘新人新砖。简直是一出时代寻宝记。
就好像前一阵有人说过,你的眼界越开阔,你就越发不会只痴迷一个人。我们追星那个年代,每个人都是海绵,吸收一切可以吸收的,爱一切好听的歌,现在想起来都是快乐。
所以没有唯粉,你问到谁是你喜欢的明星,大概每个人都会按男女分组,各组报上一堆人名吧。
追星的快乐与花钱无关
当年追星可没那么多花钱的渠道,既没地儿打榜,也没地儿应援。有钱人家的孩子和普通人家的区别在于他们可以去外文书店买进口原版磁带和CD。还有很多根本没有正规渠道发售的专辑,就只能网络下载与分享。
即使是这样,这样的花费也是奢侈的,更别提演唱会。非得是最爱的那一位来到所在城市,才能攒了好久的钱去买一张靠后的门票。更别提那时候的明星就是明星,全靠作品实力镇场子,没什么商业代言,也没什么渠道让你购物。
也怪不得那批粉丝走到现在,会经常说“我欠谁一张专辑钱“,“我还欠谁一张门票”,也怪不得珠三角的老板们会把当年看过的TVB主角都请来剪彩。人到中年,刚刚开始圆梦呢。也是希望能给当年爱过的明星一些报偿。
2005年的《超级女声》,对很多人来说是个全新的世界打开:第一次,你可以用手机投票支持你喜欢的人,第一次,你可以花钱让你喜欢的人登上高位。
明星和粉丝的关系是平和平等的
虽然哪个年代都有疯狂“私生粉”,但在过去的岁月里,你会发现其实大家关系相对平等。
首先粉丝是因为作品而喜欢某人,那个年代优秀经典的作品太多了。人们挂在嘴边的都是我喜欢某某,他的某首歌太好听了。颜值没有那么重要,赵传唱着《我很丑但我很温柔》照样走红,郑智化唱着《堕落天使》也一样出镜。就算是年少英俊的偶像组合,也有过硬的舞蹈功底与唱功。
人们欣赏某人,绝不是因为只沉迷其颜、震慑于流量声势,而是真的被打动。所以相对来说,没有那么痴迷与疯狂。
尤其是当年的明星,也有着活生生的气质与性格,心态也平和有趣。那些年在北京,你去CD CAFÉ 可以看见崔健和刘元在玩爵士,你去“幸福花园”点个啤酒,会看见老狼他们在打台球。你有认识的叔叔阿姨,就可以带你去张蔷他们家吃饭,大家也都嘻嘻哈哈表示一下喜爱,回来该干啥干啥。
“粉丝”不疯魔,明星就更活泼。现在想想,那真是个黄金年代啊。
单兵作战和同好分享的年代
有人问我:为什么以前没有什么流量,没有什么粉圈呢?
这还不好回答:因为没有互联网啊,那时候喜欢一个人,就是你自己的事儿,你最多影响你身边的好友跟你分享一张CD,你最多抄在自己的歌词本上,写在日记里,作品是你跟偶像唯一的联系。
后来有了论坛,喜欢某个明星的人可以集结于此,我也曾经加入过一些。但大家都是认认真真的在写感受,互相推荐新的作品或冷门的旧作,也会有些八卦逸闻互相传播,但基本上是基于同好的互相分享,为了自己感受更多的快乐。人们尚未意识到集结起来是一种力量,既可以操纵市场,也可以操纵偶像本人。而真正热爱音乐或艺术的人,往往也没有这个意识和头脑。
我跟你说,是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粉丝”的厉害程度呢?当年《两只蝴蝶》这首歌,在移动联通的彩铃业务加起来版税年收入过亿的时候——虽然很多人认为那是庸俗的口水歌,但拥有手机的普罗大众第一次展现了自己选择的力量。
从此之后,有人抱怨品位下沉,有人嘲笑土味情歌,但这是流行文化中第一次民主的力量,被你看不见的大多数终于有几乎表达自己的喜好。粉丝后援团成立了,慢慢资本加入了,一切都朝一个未可知的方向前进了。
说到底,喜欢谁只是自己的事,有一些同好知己能分享当然更好。偶像的意义,在于他描述你的心情,表达你的感情,为你打开一些全新的视角,让我们懂得更好的表达。而他的努力和高度,如低悬夜空的星,照亮人的前路。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那颗星。有的人还不止一颗。一路朝前行走,更有不同的星星闪烁在前方。你非要问我最大区别的话,可能我们那一代人不会因为你不喜欢我这颗星星就想让你死。
tags: 二二七 报道